副市長林陵三肯定打造海綿城市,中市府多管齊下強化排水防洪能量(圖:台中市政府)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
副市長林陵三肯定打造海綿城市,中市府多管齊下強化排水防洪能量(圖:台中市政府)
新聞摘要
  • 副市長林陵三肯定打造海綿城市,中市府多管齊下強化排水防洪能量
【MyGoNews林湘慈/綜合報導】台中市政府2018年11月12日舉行市政會議,水利局長周廷彰細數市府近4年的水利建設成果,包括投入約26億元整治野溪及改善農路、雨水下水道建置率突破75%、廣設滯洪池、全國第一4年內新增6座水資源回收中心、汙水用戶接管突破17萬戶等排水改善工程,更營造市民的河川、全國首創註冊台中河川品牌等。副市長林陵三予以肯定,並期待透過在前瞻計畫爭取到的55.4億元經費,持續營造不缺水、不淹水、親近水的優質生活環境,讓台中成為永續韌性的宜居城市。
 
水利局長周廷彰進行「打造韌性城市 治水有成 市民有感」專案報告時表示,為解決2014年以前台中市海線地區淹水、汙水下水道建置率低及缺水等情形,市府近4年來全力改善易淹水地區水患情形,不僅在野溪整治及農路改善部分,投入約26億元,改善野溪護岸及農路達153公里;也建置雨水下水道,目前建置率突破75%,建置長度位居六都第3;更廣設滯洪池,增加42萬噸滯洪量,使總滯洪量達157萬噸。
 
周局長提到,3年多來市府除了積極建設硬體設施,也強化排水路清淤工程,改善易淹水點86處、減少淹水面積達1,400公頃,尤其是過去逢豪大雨必淹的靜宜大學前、大甲民生地下道、沙鹿火車站前、太平光隆營區、南屯交流道等,透過增設雨水下水道、建置滯洪池、截流箱涵及排水改善等工程,近年未再出現淹水情形。
 
在汙水建設上,市府近4年新增6座水資源回收中心,居全台之冠,與2014年以前相較,可處理汙水量增加2.4倍、達26萬噸,用戶接管突破17萬戶;未來也以每年增加3萬用戶接管戶數、接管率達30%、累積接管30萬戶的「汙水333」為目標持續建設汙水處理系統。
 
此外,市府也獨步全國打造台中河川品牌,首創將中區綠川及豐原葫蘆墩圳註冊商標,並定位出包括柳川、惠來溪、旱溪、食水嵙溪等每條河川的獨特個性,透過河岸的重生、變貌,重新展現它們的美麗,讓市民慢慢找回對河流的情感。
 
周局長也說,市府在中央前瞻計畫預算中,爭取到55.4億元經費,各項經費均已到位,其中水與環境一項經費更獲37億元挹注,金額為全國第一,未來也將持續營造不缺水、不淹水、親近水的優質生活環境,要讓台中成為具有永續韌性的宜居城市。
 
林陵三表示,一個城市有河流經過,如果好好營造,會出現很好的美景,就像大家熟知的多瑙河、塞納河等,台中市從北到南有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等河川流經,而筏子溪、綠川、柳川等支流兼具防洪、排水功能,市府義不容辭進行整治,包括在柳川、綠川的河底做了箱涵以順利排洪,河岸上則進行景觀改善,在都市中增加許多遊憩點,讓河川除了可以排水防洪,更兼具親水功能,水利局都做到了!
 
林陵三提到,他在還沒有到台中服務之前,靜宜大學前的台灣大道,每次颱風過後,報紙就會刊登「台中的黃河又出現了!」經過近4年水利局增設滯洪池、改善野溪排水、闢建分流箱涵等的整治工程後,現在都沒再出現淹水情形,道路不會再變成水道,做得很好。
 
市府秘書長黃景茂指出,文心路路平後的人行道使用透水、耐壓地磚,相較原來不透水的地磚,經費約增加30%,雖然成本較高,卻可以加強排水,更利用「水撲滿」原理儲水再運用,是打造海綿城市重要一環,希望未來大量使用到全市各人行道中。
 
另外,對於水利局將水資中心這個過去大家認為的「鄰避措施」,打造成水資公園,變成「迎臂措施」,獲得多座獎項肯定,做得一年比一年好,吸引許多居民前往互動,黃秘書長也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