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北台灣新建案市況的住展風向球,2018年1月總分為30.2分,較2017年12月微減0.42.9分,對應燈號仍為藍燈,已連續二個月亮出藍燈。風向球六項統計指標中,新成屋供給量單項分數減少1.4分最多,而預售屋供給量和成交組數等二項項分數往拉升,扮演風向球止穩的動力。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表示,一月風向球分數雖微幅下降,但看屋組數與成交組數都比預期中好,出現淡季不淡的狀況,頗讓人意外。或許是受到買氣穩定影響,預售屋推案意外踴躍,1月衝出逾4百億的量體,以1月而言已算是大量,尤以大台北地區案量最多,單一案量達10億以上的指標案為松山「華固敦品」、萬華「岳泰豐鼎」、內湖「遠雄常御」與「碧湖天」、板橋「鉅陞河藍灣」和「雙江翠—新月天地」、五股「大河琉御」、中壢「明日朗朗」、桃園「定泰經國翫」等案。[詳情]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住宅核准建照與開工數量統計,2017年開工數量與建照核發數量雙雙觸底反彈,核發建照約9.2萬戶(宅),開工戶數約7.6萬戶(宅),都高於近年最低量的2016年,顯示開發商認為房市有機會漸趨穩定,推案信心回溫。若比對開工與建照數量長期的數量來看,開工數量僅約核發建照量的8成左右,實際上的供給量並不如建照量那麼高,若以六都的表現來看,2017年動工數量最高的則是台中市。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從2010年到2017年平均住宅每年開工戶數約8萬戶,景氣高峰的2013~2014年平均開工量約10萬戶,不過2010年到2017年核發住宅建照數量則約81.6萬戶,平均每年超過10萬戶,核發建照數量與開工量約有2成的落差,顯示有部分屬於請了建照但並未開工的無效供給。[詳情]
房市修正邁入第四個年頭,房價已從急跌進入盤整至緩跌階段,2017年全台交易量約26.6萬戶,與2016年24.5萬戶相比,雖量增8.6%,但距離30萬戶大關仍有相當落差。觀察雙北市部分,台北市交易量約2.3萬戶,年增9.1%,新北市交易量約5.2萬戶,年增21.6%,永慶房屋業管部資深經理謝志傑表示,新北市交易量大幅增加主因為淡水、新莊與板橋等區都有大批交屋潮帶動,包括淡水區的「台北灣-四季之旅」、「宏盛新世界」、新莊區的「超級城市」、「鴻邦世界花園」以及板橋區的「浮洲合宜宅」等社區大樓所帶動。但2018年是否還有大型社區交屋潮的機會,仍需持續觀察。2018年值得關注的是新成屋市場餘屋出清與新屋完工數的情況,以最新2016年第四季統計屋齡五年內新建低度用電戶(餘屋)住宅統計來看,台北市4,878戶、新北市14,548戶,再加上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開工數統計,開工至完工交屋工程期約2-3年來推算,2018年台北市將新增約7,000戶,新北市新增約1.6萬戶。謝志傑表示,2018年台北市粗估屋齡五年內新屋餘屋加上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完工新屋合計約1.2萬戶,新北市也有3.1萬戶,等於2018年雙北市新屋供給就有約4萬戶,若每戶平均以1500萬元計算,銷售總金額達6000億以上的規模。[詳情]
走過房市低谷,民眾在購屋上有出現那些變化呢?住商機構統計2016年與2017年內部議價空間與銷售天數後發現,全國銷售天數增加4天,議價空間小縮0.3個百分點。在六都的銷售天數表現上,高雄增18天最多,新北減少13天最吸睛;議價空間上,高雄減少2個百分點,台中卻增加了2.4個百分點。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經理徐佳馨指出,作為市場銷售狀況的質化指標,議價空間與銷售天數可以看出交易雙方態度的改變,在銷售天數增加,議價空間持平的狀況下,由於兩數字皆為平均值,推論在現今市場上,顯見不少買賣雙方在價格認知上仍有差距,磨合時間較長。[詳情]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2017年外國人取得台灣不動產建物達1200棟,重回千棟大關,成長21.8%,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土地取得達3779筆,是2016年的一倍,也是2000年以來最高,2017年其中以桃園為最多。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主任郎美囡表示,房地合一針對外國人轉手需課徵獲利35-45%重稅後,仍有外資願意積極進場,一方面是不少個案價格已經下跌,具有長期投資價值,另一個原因應該是台商回流後,企業對持有不動產興趣增加,以境外法人名義購置下的結果。綜觀全台外國人交易狀況,外國人取得台灣不動產達1200棟,其中以北市為最多,但土地取得達3779筆,是歷年最高,其中以桃園最強。郎美囡分析,2016年房地合一初上路,各方皆存有疑慮,加上台灣整體交易狀況不佳,獲利須課徵35-45%高稅率的外國人交易連帶萎縮,表現也慘澹,不過在2017年,除了價格修正讓買方積極進場外,許多台商回流,透過第三地公司購置廠房、工業用地等具體作為,應該是買氣增加的重要因素。[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