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為什麼打房之後房價繼續漲?

【MyGoNews衷柏宣/台北報導】中國、台灣都出現房價漲幅過高引發民怨的現象,於是,為了平息民怨、為了防止房價過高之後產生的社會、經濟問題,中國政府於2010年4月14日推出「國十條」之後,即展開一連串打房的手段,截至5月底的統計資料,全中國的房價開始出現回軟,各省分、各城市都出現房價下滑跡象,中國政府還計畫繼續以「房產稅」的手段,進行更嚴厲的打房措施。

反觀台灣政府解決高房價所造成「民怨」的作法,是以擴大房屋市場供給,找一塊機場捷運沿線的土地,想要開發成為「平價住宅」,企圖用這樣的方法來平息民怨,結果,在台灣政府企圖平抑房價的同時,華固建設在台北市南港地區照樣推出了創區域天價的「天匯」個案,每坪單價達到100萬元;國揚實業在高雄的「國硯」個案,同樣推出了讓高雄人驚訝咋舌的每坪50萬元超高天價行情。
 

 

台灣目前住宅自有率已高達87.4%

中國、台灣的語言是相通的,兩地政府在解決同一件事情上,卻出現了如此大的差異,在打壓房價的這個議題上,開始讓台灣部分民眾開始質疑為什麼「中國能、台灣不能」?

根據台灣經建會的資料,就整體住宅權屬而言,台灣目前住宅自有率已高達87.4%,與主要國家相比,僅次於新加坡的90.1%(圖1)。就供給數量而言,全國住宅存量約為784萬戶,家戶數約為780萬戶,整體存在超額供給的隱憂,惟在各地區間,仍有供需差異,台北市明顯呈供給不足之情況(表1)。至於各地區內,因房屋價格及品質不同,亦有供需的差異。
 

 

再從經建會所調查的房屋價格來觀察,從近5年台灣各主要都會地區之中古屋市場房價變動趨勢發現,台北市電梯大樓平均成交價約每坪42.7萬元,漲幅最高,其他地區尚稱穩定(表2)。新屋或預售屋情形亦屬雷同(表3),顯見房屋市場供需及價格存在相當大的地區性差異,與區域發展、都市化程度、產業及人口空間分布等均密切相關。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資料,購屋者動機屬首購者占52%、換屋28%、投資為19%,顯示市場以首購者居多,惟台北市之投資動機達29%,明顯高於其他地區。五大都會區之平均房價所得比為7.08倍、貸款負擔率為28%,其中台北市的購屋負擔為9.06 倍、貸款負擔率為36%,顯示台北市的購屋者壓力較重。
 

 

這樣的資料其實已經在告訴政府,台灣整體房市的供需狀態其實是平衡的,只有台北市的市場存在著供給不足的現象,所以,近年來台灣房屋價格的上揚,在除了台北地區以外的縣市裡,其實是並不明顯的,因此,如果政府要打房,要消除房價過高的民怨,針對台北市、台北縣執行,應該就可以達到效果。

房地產人士私下表示,近幾年來,房價大部分都是從那些營建上市櫃公司手中炒高的,看看華固建設的「天匯」、國揚實業「國硯」、基泰建設「基泰台大」、鄉林建設「士林官邸」……,哪一件不是創區域天價?而這些上市櫃公司的主管機關都是金管會,只要金管會做一件事,大概就可以遏止這些房價炒作者繼續炒作行情。
 

(1) 這些公司購買的土地依規定都必須公告,並增加公告土地使用分區與容積率、建蔽率。
(2) 在購買土地推出個案的3個月,金管會增加要求建商公告,該土地興建之後的建築物,每坪分攤的土地成本數字是多少,讓建物的土地成本攤在陽光下。
(3) 在建案推出之前的1個月,必須公告營造概算總成本(總成本得以允許一定比例內的差異),並計算每坪建築物分攤的建築成本是多少。

當這些數字公告之後,購屋者只要將(2)+(3)的成本再乘上1.08(人事、管銷等費用),就應該是建商的每坪成本,這個時候,把建商開給購屋者的銷售價格算一下,消費者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建商賺你多少錢,這樣的賣價是否合理。如此一來,建商想要炒高價格,就要看消費著願不願意接受。如果建商公告的數據有虛偽不實,金管會應該會有很嚴厲的處分方式,公司負責人甚至可以用「偽造文書」最予以求刑。

要打房的方法很多,但台灣有太多的選舉,政治人物沒有人想要得罪有錢有勢的建商,所以,小老百姓只有繼續的看著高房價,怨嘆自己的薪水不夠多,帳戶的的積蓄追不上房價上揚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