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北市為海綿城市,市區人行道及自行車道設置透水性鋪面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
打造台北市為海綿城市,市區人行道及自行車道設置透水性鋪面
新聞摘要
  • 打造台北市為海綿城市,市區人行道及自行車道設置透水性鋪面
【MyGoNews林湘慈/綜合報導】隨著低碳生活的時代來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成為民眾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交通工具,人行道也成為串起各種運輸工具間最安全且舒適的環境,規劃完善的人行環境將不再只是穿越性的人行道,更是讓人想駐留休憩的慢活空間。由於近年來台灣各地夏季溫度屢創高點,為了打造台北市為海綿城市,讓雨水能夠滲入土壤,以減低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台北市政府新建工程處從2004年開始,於各機關學校週邊人行道試辦舖設透水舖面,截至2015年目前累計施作面積為26,156平方公尺。
 
由於北市捷運路網逐漸形成,許多民眾紛紛以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加上步行,悠遊於城市各個角落,宣告低碳環保的通行時代正式來臨,人行道也成為民眾回到家的「最後一哩路」。在自行車使用風氣漸盛下,北市擇定在復興南、北路和松江路,建構出北市自行車道中心路網。另配合2016世界設計之都,北市選定新生南路3段、羅斯福路5、6段及和平西路3段進行改造,落實行人與自行車道分道,打造無障礙人行環境。
 
新工處表示,為打造台北市為海綿城市,台北市人行道上人車分道之自行車道,設計將採面層為多孔隙瀝青混凝土、結構層為透水混凝土,屬透水性鋪面。可使降於鋪面上的水可由大量的孔隙迅速排除,避免在鋪面上形成水膜,減少行車打滑與水沫飛濺的現象,並可使雨水通過,直接滲入路基,具有使水還原於地下之性能,可減輕雨水下水道系統排水負擔、延緩洪峰流量並可減緩熱島效應。
 
另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自2014年起台北市針對透水性混凝土地磚的滲透效果、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程度、透水性鋪面設計和維護方式等,進行為期3年的透水性鋪面監測計畫來進行分析。在台北市南港經貿園區北側、環東大道下方的港後公園旁人行道設置長5公尺寬2公尺的透水性鋪面監測區域,設置透水性混凝土地磚鋪面區及一般高壓磚鋪面區做為試驗組及對照組,同時埋設溫溼度計、集水管等設備在鋪面的底層和面層,並蒐集雨水入滲的狀況。
 
從2014年4月11日開始進行監測之後,依監測資料顯示,透水性鋪面表面溫度尖峰值出現時間較高壓磚表面溫度遞延約0.5~1小時,且透水磚與高壓磚表面每日溫度尖峰值最大溫差可達2.05~3.53℃;減少逕流量部份,高壓磚對照組之逕流量皆大於透水磚實驗組之逕流量,依降雨強度不同透水磚逕流量較高壓磚減少7.3%~17.85%,另以高壓磚逕流量先減去透水磚逕流量再除以總降雨量表示,最大可達44%。監測資料顯示透水舖面對於降低都市熱島效應,以及減輕雨水下水道流量負荷等很有幫助。
 
新工處表示,台北市人行道透水鋪面未來將持續推動,自行車道部分將設計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另因台北市地質條件特殊,多有粉砂、泥及黏土層組成,故除人行道專案性改善計畫採透水性鋪面外,一般性之人行道改善工程則擇土壤滲透係數較高及人行道較寬之公共建築或公園周邊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