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厝綠建築大獎頒獎,國際專家來台交流見證-市府與荷蘭簽訂永續環境推動合作協議(圖:高雄市政府)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
高雄厝綠建築大獎頒獎,國際專家來台交流見證-市府與荷蘭簽訂永續環境推動合作協議(圖:高雄市政府)
新聞摘要
  • 高雄厝綠建築大獎頒獎,國際專家來台交流見證-市府與荷蘭簽訂永續環境推動合作協議
【MyGoNews林湘慈/綜合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2014年發布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引發各國重視,台灣自5月進入汛期後部分縣市發生豪雨災害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因為溫室氣體排放持續飆高,如何減碳變成全球最重要課題,市府積極推動創新生態城市治理方式,並透過2014年6月17日舉辦高雄厝綠建築國際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進行面對環境變遷挑戰行動探討,並且與荷蘭永續建築環境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加強雙方永續環境發展技術交流。
 
市長陳菊出席2014年6月17日國際論壇表示,隨著全球對於能源危機及氣候變遷等環境議題的關注,生態城市的設計理念已成為國際綠色首都在城市建設上的重要思維,包括荷蘭等歐洲國家早在20世紀初就透過實際開發行為來落實生態城市的理念。高雄是南台灣的工業重鎮,隨著亞洲新灣區開發與產業型態改變,市民追求環保、永續、健康、安全的意識抬頭,高雄也在各項軟硬體建設上投注資源,積極轉型成為亞洲的國際宜居城市。
 
陳菊強調,在高雄面對氣候變遷、高齡少子及產業環境轉型過程中,引進各種符合世界潮流的生態、環保、永續思維,例如面對部分地區淹水問題,市府團隊積極打造兼具生態、景觀、防洪等功能的滯洪池,縣市合併後新增了238萬噸的滯洪量;在自行車道闢建上,從縣市合併初期的464公里增加至650公里,成長40%;而公共腳踏車租賃系統則從啟用初期的20座增加至159座。
 
陳菊說,市府這三年來積極推動高雄厝綠建築,申請成為綠建築的新設建物,從合併初期的285件增加至364件;另外,市府也鼓勵設置太陽光電裝置,合併初期至今,高雄市獲得經濟部設置同意的件數從199件增加至1149件,申設的同意數連續兩年全台灣排名第一。
 
工務局局長楊明州表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在2014年4月發布最新氣候變遷評估報告,表示全球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持續飆高,將會引發飢荒、洪災等情形。而且根據報告表示,許多因應氣候變遷的作法其實很簡單,像是有效使用水資源或是打造公園減緩城市熱島現象等。該局近年積極開闢濕地,目前已有968公頃,相較於合併初期成長51%;大高雄公園綠地開闢率提升到每位市民平均分享10.93平方公尺的綠地,為五都第一。
 
荷蘭馬斯垂克市零碳社區的推動者Ronald Rovers說,科學家估計未來40年,全球碳排放至少要減少50%,才能防止氣候變遷最壞情境的發生。我們藉由荷蘭零衝擊住宅社區案例來分享,如何運用生態系統的方式來規劃設計社區內外空間,並達到與自然生態系統互相平衡,以獲得高效能、低耗能、零排放、無汙染的宜居環境。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汪中和表示,台灣除了氣候極端變化,更令人擔憂的是海平面上升的危險,衝擊力遠超過氣溫的上升。這幾年異常的氣候變化加劇,暴風、洪水、龍捲風、地震、海嘯都造成了重大災難。這些災難除了來自於自然的調節,也來自人類的環境破壞行為,台灣現在需要一個目標清楚,且有全方位視野,在短期上要採取高標準的防災策略,降低災難的損失;長期上要推動國土規劃,在海拔較高安全區建立全新的生態環保都會城市。
 
國際永續建築環境促進會(iiSBE)執行長Nils Larrson說,在全球氣候的變遷下,我們都深知氣候會帶來嚴重的問題,但卻難以知道從何下手謀思解決方案,希望藉由該次論壇會議,將歐盟對氣候變遷與能源政策於2020年因應對策提出20-20-20關鍵目標,包含「讓歐盟溫室氣體排放從1990年水準下降20%」,「將從再生資源產生的歐盟能源消費佔有率提升20%」,「讓歐盟得能源效率提升20%」等策略進行分享,並將歐盟設計策略帶入亞洲地區進行交流。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所長何明錦表示,高雄地處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溫度23℃、相對濕度75%,為高溫高濕氣候型態對於住宅建築隔熱與自然通風,需求般切;另全年日射量與日照時數僅次於嘉義及台東,長年風向及風速穩定,有利於發展太陽光電熱能及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也可透過配合敷地生態與綠化、基地透水與保水、雨水收集與水資源利用、室內健康舒適,並導入綠建築設計與智慧型高科技技術、材料及產品應用,使建築物更安全、健康、便利、舒適、節能減碳又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