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高雄市與台南市交易量月減7.7%、9.3%與15.8%,新北市與桃園縣交易量月增2%與6.2%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市場快訊
台北市、高雄市與台南市交易量月減7.7%、9.3%與15.8%,新北市與桃園縣交易量月增2%與6.2%
新聞摘要
  • 台北市、高雄市與台南市交易量月減7.7%、9.3%與15.8%,新北市與桃園縣交易量月增2%與6.2%
【MyGoNews林湘慈‧蕭又安‧方暮晨/綜合報導】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黃舒衛指出,2014年11月選舉月影響,各大都會區房市交易量,短期普遍都呈現持平至小幅量縮的情況,買氣多呈現遞延,唯部分區域有新屋交屋潮的因素,造成交易量會比上月成長的現象。而11月29日地方選舉落幕,黃舒衛認為,選舉結束後,房市可望逐步回歸穩健復甦的格局,有機會吸引自住客群的回籠,唯政局紛擾未定,預期房價上漲空間有限,部分區域獲利了結潮再現,房價鬆動幅度加大。
 
 
觀察11月北市各行政區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為2,286戶,月減7.7%,年成長率則衰退23.4%。交易量排名最高的前三名分別為中山區(324戶)、內湖區(301戶)以及文山區(270戶)。
 
黃舒衛分析,11月台北市選情火熱影響,牽動未來政治生態環境與兩岸關係發展,成為全台焦點,買氣再度呈現膠著。不過,觀察各區交易情況來看,中山區、內湖區與文山區等,交易情況呈現持平至小漲7%,顯示自住
 
買盤仍有支撐。
 
唯部分區域有交屋因素的影響,產生較大的波動,例如,萬華區上月交屋潮拉高基期,而11月的南港區則有經貿二路的「鉑金苑」與重陽路的「高過岸」等社區,有陸續完工交屋的情況,形成區域交易量此消彼漲的情況。黃舒衛表示,北市重大工程都已到位,土地供給又少,未來推動公共住宅的需求族群與一般購屋族群不重疊,所以新政策影響市場走勢或信心很小。未來房市去化
 
關鍵仍在機能性及價格門檻。
 
黃舒衛表示,11月新北市建物買賣移轉量為4,431戶,雖然月增2%,但年成長率則衰退37.9%。若排除11月有交屋潮的行政區,如新莊、中和與五股等區皆有新屋交屋的情況,實際交易買氣其實不增反減,受選舉氣氛影響,買氣將向後遞延。黃舒衛指出,新北市幅員廣大,供給大的利空及建設題材的利多因素並存,若有意購屋儘量避免生活機能未成熟的區域購屋,選擇市區內有捷運
 
或交通轉乘方便的區域,資產才有較高的保障
 
桃園縣11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為3,299戶,較上月增加194戶,月增6.2%,與去年同期比較則修正13.4%。
 
黃舒衛分析,11月桃園縣房市雖然呈現成長的情況,較上月增6.2%,不過觀察數據則可發現,八德市與大園鄉都有新屋交屋潮的現象,較上月分別增加55.7%與158%,其中最多的是坐落於八德市仁興段的社區有189戶的交易量,以及大園鄉竹圍段拔子林小段的社區有126戶的交易量,因此桃園實際買氣可能比上月平盤或小幅量縮的情況。
 
黃舒衛說明,桃園縣將在年底升格,但航空城國家型建設計畫、明年底將通車的捷運機場線、桃園捷運綠線以及台鐵地下化(協議中)等利多建設在換手之後,不確定性增加。對於房市而言,過去投資盤重的區域,修正挑戰大,但區域開價相對實惠的物件,將是未來桃園都會區房市交易量能穩健成長的重要因素。
 
台南市11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為1,433戶,月減15.8%,與去年同期比較則量縮26.1%。黃舒衛分析,相對北台灣選情熱,台南灣選情較單純,但11月台南房市買氣短期降溫,交易量不到1500戶,為今年除2月以外單月新低,其中交易量熱區的東區,交易量跌破200件以下,月減2成,旺季不旺的市況停滯的現象值得關注。其他交易熱區如:永康與安平等區,影響相對緩和,交易量較上月僅小修正5%以內。黃舒衛說明,台南平均房價為六都會區中最親民的,因此,11月交易量縮應為短期現象,未來台南房市仍會逐步回溫。
 
高雄市11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為2,756戶,月減9.3%,與去年同期比較則量縮17.4%。黃舒衛分析,11月高雄買氣同樣呈現降溫情況,交易量能跌破3000戶的水準,以今年各月交易觀察,1-11月中有4個月交易量低於3000戶,與去熱銷的市況相比,衰退11.5%。觀察交易熱區,以三民區、鳳山區與楠梓區為排名前三,此三區共同的相似之處,即平均房價相對便宜,成為目前支撐買氣的最關鍵因素。因此,交易量若能逐步回穩,市場售價的調整與鬆動,是最直接有利的影響。
 
黃舒衛認為,雖然11月底地方選舉結束,但政府對於房市管控的態度並不會改變,因此,多屋族或有意售屋的民眾,應審酌未來房市政策推動的趨勢與買氣變化,提供合理售價與適度調整議價空間,才有可能進行汰弱留強或資產重新調整配置的機會。
 
黃舒衛補充,未來仍有房地合一稅改稅與持有稅上調等健全房市等改革,都會區房產尤其是市中心區,持有房產成本將會逐步增加,若有意購屋的民眾,建議趁目前低利優勢,即早進場購屋,以避免未來利率與房產稅的上升壓力,加重支出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