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安全綠能宜居城市,北市推廣透水自行車道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
打造安全綠能宜居城市,北市推廣透水自行車道
新聞摘要
  • 打造安全綠能宜居城市,北市推廣透水自行車道
【MyGoNews林湘慈/綜合報導】為打造台北市為智慧化的綠能國際宜居城市,北市府全力推動行人及自行車友善安全通行環境,其中復興南路和松江路自行車道採用透水鋪面,除材料透水外,並藉新式工法鋪設具有高吸水能力的自行車道,雖造價較高,但可以幫助地面大量雨水迅速滲透到地基,減少路面積水、行車打滑及水珠飛濺,進而提高用路人安全,並達到都市降溫效益。
 
在綠能友善環境計畫中,北市府針對路寬達40公尺以上且有捷運路網經過之主要幹道拓寬人行道並建置三橫三縱自行車道路網,包括東西向的南京東路、仁愛路、信義路,南北向的中山北路、松江路、復興南北路;其中仁愛路、信義路、南京東路已由交工處及捷運局於人行道上繪設標線型自行車專用道,有實體拓寬人行道者為復興南北路及松江路,復興南北路已於2016年4月完工,松江路於5月10日開工,預計9月底完工。
 
施作復興南北路自行車道的工務局水利工程處表示,因應極端氣候的強旱及強降雨,北市府多管齊下朝向建設海綿城市努力,在規劃復興南北路和松江路自行車道時亦將透水需求納入設計,採用透水鋪面。復興南北路自行車道採用透水混凝土、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面及熱塑性塑膠標線鋪設,而信義路等一般自行車道則使用不具透水功能的一般混凝土,且高壓舖面磚亦不透水。因為使用材料的價格及施工複雜度不同,所以復興南北路和松江路自行車道的成本,較信義路等使用不透水混凝土的一般自行車道為高。
 
對於復興南北路自行車道施工後出現部分路段高低落差情形,水利處說明,復興南北路自行車道工程僅打除慢車道拓寬為自行車道,舊有人行道並未變動坡度或高程,而新建的自行車道斜度需銜接舊有人行道,因此造成部分路段高低起伏較為明顯。同時為利後續清掃,避免異物堵塞造成積淹水,新設自行車道上排水溝每5公尺需保留1處人孔,由於人孔蓋與瀝青本屬不同的材質,才會出現高低差。水利處強調,工程尚未驗收,施工廠商須負責維管,水利處驗收前會要求廠商完成全線平整度檢驗,後續也會針對鋪面高低差不合格者,要求廠商立即重新鋪築壓實,必要時以加重滾壓方式以求平整。
 
另外,外界反應復興南北路自行車道舒適度不如信義路等一般高壓磚鋪面自行車道,對此,水利處進一步說明,復興南北路自行車道為了增加透水性,使用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鋪設,未灌入細粒料,因此粗粒料之間的孔隙會較大,也因此顯得鋪面較一般瀝青不平滑,不過,透水鋪面所具的空隙特性,在雨天時可以幫助地面大量雨水迅速滲透到地基,減少路面積水、行車打滑和水珠飛濺,在安全性上大大提升,且透水鋪面能使雨水下滲,也可減輕雨水下水道系統排水負擔,避免積淹水,同時天氣炎熱時,孔隙能成為地表和地層溫度調節的通道,可減輕都市熱島效應,依據目前新工處的監測結果,鋪面周遭可降低攝氏2至3度。
 
水利處表示,一般高壓磚鋪面及瀝青因不透水,雨水只能排入側溝,會增加排洪負擔,但極端氣候來臨,豪大雨的頻率和強度更勝以往,為了打造吸水的「韌性城市」,北市在重新鋪設人行道並拓寬自行車道時,考量多孔隙瀝青混凝土和鋪面的「透水性」優點,因此,復興南北路和松江路自行車道工程等新施作自行車道皆選用透水瀝青和透水鋪面;而拓寬工程不僅建設自行車道,整體工項極廣,包括地下外側溝可提供排水功能,人行道下方的內側溝則可用作為天空纜線地下化的收納空間,另外亦整併街道傢俱、整建休憩座椅、平台、開闢科技大樓腳踏車停車場、自行車及行人分道等,未來將提供台北市民更安全、舒適、友善之人本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