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龍斌香港看「籠屋」

香港重建局對台北市參訪團進行簡報(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

【MyGoNews編輯部/台北報導】由台北市長郝龍斌率領的台北參訪團,2011年2月20日抵達香港之後,立刻前往市區重建局考察,該局理事主席張震遠親自迎接並進行簡報。郝市長參訪完畢後表示,這會期將在市議會推動類似香港市區重建局功能的「台北都市更新公司」,加速台北市的都更腳步,給市民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

張理事主席並帶郝市長體驗模擬現況的「籠屋」,屋內面積約僅1~2坪大小,在擺了雙層床架、吃飯桌椅之後,顯得狹窄不堪。郝市長與張理事長兩個大男人一坐進去,屋內幾乎沒有轉身空間,但這已經是「比較好的狀況」,一般是住進3~4口人的空間了。

郝龍斌香港看「籠屋」

張震遠理事主席並帶郝市長體驗模擬現況的「籠屋」(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



「籠屋」指得是在香港市區,由屋主將已經很狹窄的住宅,再加以分割成眾多床位,居住者多為單身、從事勞動工作的男性,通常都會將自己所有的財物和雜物放到床上,生活和睡覺都在裡面。為了保護個人的財產,他們會在床的四邊加上鐵絲網,成為香港現存的特殊居住型式。

郝市長表示,籠屋雖然是香港的特殊居住問題,但他在親自體驗之後,感覺更有責任、以及更應加快速推動台北市的都更腳步,協助市民、尤其是目前生活環境不好的一群,儘速改善居住環境,像市區重建局這樣可以加速都更的機構,就是台北市能跟香港借鏡、取經的地方。
 


 

郝龍斌香港看「籠屋」

香港有110,000居民,生活在失修的房子中(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

簡報時,張理事主席指出,香港市區重建局並非政府部門,也非私營企業,職員都不是公務員,而是一個「法定機構」,性質是非營利社會企業,以台灣的用語來說,是一個具法人地位的公益機構,最高任務為解決香港的市區老化問題,在過去10年已成功推展近50個更新案例。

市建局的工作由兩份文件規範。第一份是「市區重建策略」,確立香港市區更新的任務和方向。現行的「市區重建策略」在2001年制定,新的內容將在2011年初推出;另一份文件是「市區重建局法例」,這是一份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從法律角度規定了市區重建局的組織和工作。

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市建局,主要是要解決香港市區老化的問題,成立之初、向局方注資了100億港元,作為營運資本。市建局需在審慎理財的原則之下,利用這筆資金開展專案,自負盈虧。政府也通過豁免市建局重建項目的地價,間接資助市建局的重建專案。

近期,市區重建局進行了一項大規模調查,發現在香港的42,000幢私人樓宇之中,有16,000幢房子超過30年。失修情況相當嚴重,極需處理;在社會層面,現在香港有110,000居民,生活在失修的房子中,夏季缺乏空調、加上沒有窗戶,室內氣溫高達攝氏37度,苦不堪言。

而在過去十年,市建局展開近50個重建專案,可以幫助3萬多位舊區居民,改善生活條件。與從2004年推出樓宇復修服務以來,協助500多幢樓宇進行維修,幫助的住戶超過4萬戶;最近2年,市建局和房屋協會合資25億港元,協助2,600幢舊樓復修,市建局負責其中1,300幢。
 


 

郝龍斌香港看「籠屋」

香港「籠屋」內空間相當狹小

市區重建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搬遷賠償」。為建立一套客觀賠償標準,市建局以香港立法會在2001年同意的「同區7年樓」作為賠償基礎。這個價錢往往是舊樓市價的2到3倍。而且,這個「同區7年樓」的單位價,是邀請至少7家的獨立估價師所算出,藉以增加公信力與提升透明度。

最近3年,市建局除了現金賠償之外,還增加了「以樓換樓」的新選擇。

市建局簡報後,郝市長首先發問,他對重建局在拆遷補償和「以樓換樓」的作法提出問題,不知方案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對此疑問,張震遠說,不論是「以樓換樓」或拆遷補償,都要尊重「同區7年樓」原則,若該區新房高於此價格,原住戶就需自行額外補貼。

至於重建局當初成立、港府所投入的百億基金,張震遠表示,港府依法在20年後必須回收這筆資金,也就是說,市建局不能虧損。

市議員李新詢問,為何市區重建局不採「公司」模式?張震遠表示,事實上,市建局就法律角度、就日常運作模式,都像公司一樣,只不過港府是唯一股東,市建局每年的工作計畫,都需經財政司批准,以及每年需向立法局進行一次工作報告。但一般而言,具較靈活性,不容易被政治化。

參訪完畢,郝市長表示,香港市建局的模式,不可能完全套用在台北市,例如,市建局在收購土地之後,可以交給建商開發,但台北市是希望在都更之後,能夠協助原住戶遷回原址、居住面積1坪換1坪不縮水,並非以營利為目的,而是把都更的利益跟原住戶共享。

不過,像市建局這樣「非政府機構但又具公信力」的機構,確實可以加速都市更新,郝市長表示,「我們未來要成立的都更公司,就是要吸取香港的成功經驗,把公司的立法、授權一次到位」,以這樣具有彈性的機構加速都更速度,讓市民朋友儘速擁有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