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昇室內環境品質,工務局推動建築醫生-為舊建築物把脈,確保室內環境健康
新聞摘要
  • 提昇室內環境品質,工務局推動建築醫生-為舊建築物把脈,確保室內環境健康
【MyGoNews林湘慈/綜合報導】台灣每到冬天季節,因為冷氣團來襲,不時有因為窗戶緊閉或瓦斯熱水器設置不當,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產生不幸事件。而且隨著建築物朝向密閉化、空調化發展,加上室內過度裝潢,室內環境潛藏許多健康風險。因應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公布,高雄市府工務局爭取內政部預算補助推動建築醫生計畫,針對公有建築物室內空氣品質進行診斷外,未來將研擬擴大為既有建物進行綠建築診斷改善,以確保市民健康。
 
高雄市工務局局長楊明州表示,現代人約花費90%以上的時間於室內活動,室內環境品質的良窳直接影響使用者的健康,而不良的室內環境可能導致「病態建築」的產生,在這些建築物生活或工作,容易引發「病態建築症候群」。該局為提升室內環境品質,推動對環境永續與健康節能的綠建築,制定全國首創的綠建築自治條例,要求四千萬以上的公有建築物、高層建築物、工廠、供公眾使用建築物等新建建築物,都必須達到更高的綠建築規範,並且要使用綠建材達45%以上面積,確保新的建築物能讓市民住的更健康。
 
楊明州說,建築物室內環境問題具不易察覺的特性,該局則以建築醫生計畫來進行診斷改善,透過相關專家學者組成專業團隊,進行儀器量測與改善規劃,彙整研擬改善項目大綱與內容,並進行工程經費初估與檢討修正,找出病態建築物的病灶或耗費能資源的病因加以改善,避免長期身處病態空間而影響使用者健康。
 
楊明州再表示,近年來該局已經爭取內政部補助及自籌經費進行:四維行政中心、客家文化園區、市立文化中心、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市立空中大學行政大樓圖書館、勞工生活教育中心等既有廳舍進行綠建築診斷改造,2012年也完成文學館等公有建築物室內環境品質檢測診斷,2013年更完成環保局辦公室及衛生局辦公室檢測,未來將研擬擴大為既有建物進行綠建築診斷改善。
 
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研究所所長周伯丞說,為具體落實市府推動健康建築,確保市民健康特別邀集南台灣多所建築相關學術單位以及業界菁英,組成建築醫生診斷團隊,結合各自專長以及儀器設備,合力針對高雄高溫高濕的熱帶氣候環境特性,提出標準化「建築醫生」五步驟診斷流程分別為:主訴自體檢查及QESSI使用者問卷調查、初勘、建築健檢、綜合評估分析及訂定改善目標及策略、預期效益評估及改善後建築診斷追蹤(POE)。
 
台灣病態建築診斷協會副理事長阮漢城表示,近期初勘診斷,皆同屬供公眾使用建築物,遇到的問題及其原因大致雷同,高雄市屬於夏季高溫,全年高濕的氣候環境,建築物屋頂隔熱不佳與不適當的大面開口、密閉式的大型觀景窗、沒設置深遮陽或有效的通風換氣計畫,都會使得室內悶熱不堪。
 
阮漢城強調,為了要室內溫熱環境舒適,只好整天關上窗簾遮蔽日射,但從開口部進入到室內的熱輻射能量,並不會因為窗簾的設置而減少,於是空調使用電量居高不下,又為了省電,門窗幾乎終日緊閉致使新鮮空氣供應不足,當室內人員密度較高時,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就超標,直接影響工作效率。又因長時間的門窗關閉,造成室內各種建材及用品等溢散出有害化學性污染物質的濃度累積。
 
工務局建管處處長黃志明表示,通風換氣率低,也造成室內濕氣無法排出戶外,又容易發生結露等生物性污染;這樣的連鎖影響會導致「病態建築症候群」、「化學物質過敏症」及「過敏」等問題,而造成人體健康危害,根據國外研究亦顯示,「病態建築症候群」所帶給人們的危險程度,等同於不安全的建築物結構。
 
黃志明說,該局以前瞻性的政策推廣符合在地化的環境特色的建築型態「高雄厝」,能導正市民重新認知建築物的價值評量標準,優質的建築物不只是看得見的高貴氣派與否,應該更注意其看不見的環境品質:音、光、熱、氣、電磁波等的影響危害,與建築物生命週期成本的長期負擔。
 
工務局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約30%新建或重新改建的建築物有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問題,這類病態建築大樓中,約有10~30%的員工有病態建築症候群症狀,長期影響使用者健康及工作效率,並造成生產力低落及經濟損失。該局表示2014年度將會持續針對市民較常出入公有建築物優先進行檢測,未來將研擬擴大為既有建物進行綠建築診斷改善,以確保市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