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全體平均銷售率將近八成,等於剩下3萬1千餘戶未售出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市場快訊
北台灣全體平均銷售率將近八成,等於剩下3萬1千餘戶未售出
新聞摘要
  • 北台灣全體平均銷售率將近八成,等於剩下3萬1千餘戶未售出
【MyGoNews蕭又安‧方暮晨/綜合報導】根據住展雜誌統計,近3年(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台灣新屋(預售加新成屋)供給量,共計155,032戶。各縣市中供給量最大的是新北市,共推59,032戶,其次為桃園縣48,376戶,新竹地區25,722戶排第三。此外,台北市為13,094戶,宜蘭縣5,098戶、基隆市2,900戶。
 
再看銷售率,北台灣全體平均銷售率將近八成,等於剩下3萬1千餘戶未售出(或建商保留不賣);分區來看,宜蘭縣銷售逾九成最高,桃園縣、台北市都在八成一以上。相較之下,新北市、新竹及基隆則低於北台灣銷售率平均值(詳細數據請見附表)。
 
住展雜誌表示,單看以上數據,新北市、基隆及新竹地區待售餘屋確實較多,不過就能據此指稱,這些地區房子蓋太多嗎?或可進一步看各區家庭戶數消長來判斷。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近三年家戶數以新北市增加最多,超過7.2萬戶,其次是台北市4.35萬戶,桃園則有4.31萬,新竹地區2.37萬,宜蘭不到7千戶,基隆更不到2500戶。拿以上數據對照推案戶數,台北市是最供不應求的,宜蘭及新北市次之,桃竹基三區則供過於求或蓋太多。
 
以上是純從數據角度分析;但光是取家戶數和銷售率比對,就已出現不同結論,難怪對房市供給是否太多,各方總是各自解讀表述。然而住展雜誌主編施絢傑提醒,房市需求結構是多元的;這直接影響各區的價格,當然還有業者的供給及銷售行為。
 
購屋需求面約可分自用及投資兩類,自用為大宗主要需求,又再分首購及換屋兩種。以各區戶數增減,是無法顯示全貌的;比如同一區內,從新北市板橋到土城換屋,新北市的家戶增加數就呈現不出來。
 
此外,人口高齡化及社會結構改變,也會使需求面產生變化。如台灣社會老化快速、高齡人口增加,居住上的軟硬體都需要做更新、因應;而相較於20、30年的老屋,新蓋的房子有電梯、足夠公共設施,確實對高齡居住需求較為友善,更別說老屋還有結構安全上的疑慮。
 
跨區購屋也是不能忽視的元素;如台北市發展最佳,交通便利、工作機會多、福利又好,大家都想擠進來,新北市或過去的台北縣則有衛星市鎮功能。而新北市近年房價跟漲快速,也有愈來愈多在台北活動的人南下到桃園購屋定居。
 
住展雜誌指出,房市需求面還有另一項重要、不可忽略元素,就是投資。房子本是拿來住的,但含有土地這項稀有財,因此始終存在投資需求或行為。然一般說來,投資客手中物件,最後還是要有自用客承接,所以只看家戶數變化,是較難比對或呈現的。
 
以此出發,可歸納出關鍵重點,那就是分配。沒錯,建設資源集中大台北都會區,難怪大家都往台北都會區擠,造成需求大於供給,創造更高的房產價值,造就買賣賺價差及當包租公婆的『空間』,進一步拉高房價,還造就另一種隱性需求-持有保值,也就是拿不動產來當作個人或家戶財富形式。
 
這時如果交易及持有成本合理,適度漲價歸公,政府就能有足夠財源推動建設,拉近城鄉差距,不致使更多人往都會區擠。但現實上卻非如此,結果少數人持有兩、三間,甚至更多房產,很多還根本就擺著、閒置,因為出租還嫌麻煩,有時還要擔心稅吏來查。
 
住展雜誌表示,所以,與其質疑房子蓋太多,應該探討的其實是深入的分配議題,也就是面對並解決少數人持有多筆房產,造成房屋閒置,乃至投資房產無法真正漲價適度歸公的長期結構問題。如始終不願面對這個難題,則前任內政部長李鴻源提議的「將人口疏散到外圍市鎮的『規劃』或『理想』」,將始終流於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