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章權:房屋的本質是為供給人生活上的舒適及保護,因此,提供良好機能性為房屋建築首要條件。
新聞摘要
  • 房屋的本質是為供給人生活上的舒適及保護,因此,提供良好機能性為房屋建築首要條件。
【MyGoNews衷柏宣/專題報導】自然建築大師萊特曾說,讓建築物跟自然環境完全融合協調(Buildings, too, are children of Earth and Sun.)。光影和風恣意在室內流動,土地和自然之間不再有界限,這樣的建築,就是好宅。
 
奧古斯都‧韋爾伯‧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是十九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歌德式建築創作的代表人物,他對於建築基本美學觀有2點基本要求:(1)一座建築物所有外觀特徵造型都應該要符合方便構造或適切,(2)所有的裝飾應該使建築物主要結構更為豐富。
 
建築要美,才能百年傳世
 
芬蘭裔美籍建築師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擅長以建案基地的需要,而靈活改變符合地域紋理的建築風格, 對於建築美學的應用,他說:「建築就像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追求建築的傳世價值,從「真、善、美」的建築基本內涵開始擴充, 透過「人文、科技、藝術」三個構面的建築價值來詮釋,讓美學與品質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目前台灣已經有許多崇尚自然環保的建築師,開始提倡一種「天人共好」的建築,在綠建築產業中相當有知名度的建築師江文淵說:「建築仿若是一個皮層,裡面如果是生活,外頭就是自然了。當建築願意是那個謙虛的植入,自然就有了背襯,生活有了庇蔭;當建築願意是那個窗口而不是藩籬,自然涵容了生活,生活收藏了自然,人和土地,有了聯繫,物我兩忘,自在天成。」
 
好宅!是會呼吸的,是會和自然界互動的
 
建築要美,才能百年傳世!在越來越重視生態概念的今天,建築是必須講究與環境的融合,兩岸知名地標建築設計築大師柯宏宗,以他為林口福樺建設設計的建案為例說:「透過不等曲線的旋轉,讓建築物成為有機的生命體,無論在設計概念或建築科技上,這件個案未來將成為開發建築上的里程碑。」越來越多的建築,開始與環境結合,開始把建築物的載體,當成是一棵從土壤中長出的大樹,要與自然環境融合,成為地表上美麗的建築。
 
所有的好宅,都是依循著這樣與自然結合的發展趨勢在形塑建築物,不再是把歐洲哪個漂亮花園搬進社區, 把美國哪個雕塑品放進中庭,大量運用石材打造,就算是豪宅,充其量,這樣的豪宅只能算是沒有溫度的建築物,因為一個好宅建築「是會呼吸的,是會和自然界互動的。」
 
好建商!會珍惜土地,創造不同產品
 
建商對於土地的珍惜,會創造出適合不同土地的不同產品;有些建商,一件個案成功之後,立刻在其他土地上大量複製上一件「作品」,完全不考慮這樣的建築物出現在不同土地上,對環境的影響與衝擊,這樣的做法是破壞了土地資源。

1990年代因為工業發展需要,日本人把淡路島的土與石灰礦,挖到關西填海造陸,興建關西國際機場,樹木全被砍倒,寸草不生,後來委託建築師安藤忠雄改造重建。
 
 
安藤忠雄決定先「要回生命,回歸自然」,再談重建。他們先花5年時間,種下300萬棵樹苗,利用地下儲水瓶回收雨水灌溉樹木。7年後,夢舞台計劃區完工,擁有國際會議廳、戶外音樂廣場、植物園、溫室花房與住宅群。最令人驚喜的是,汨汨泉水竟從這片曾經受傷的土地湧出,一片綠意盎然,甚至長出紅色鬱金香。安藤忠雄鼓勵社區居民和小朋友一起種樹,培養居民環境意識,他說:「等樹長大把房子遮住,才是好建築。」
 
跟著時代在走,賦予建築新意義
 
福樺建設丁董事長也表示:「房屋的本質是為供給人生活上的舒適及保護,因此,提供良好機能性為房屋建築首要條件。隨著各方面快速發展,對於新型態建築和美學需求便顯得殷切。所以,我不會只從商業的角度去看建築,我要一直跟著時代在走,不只關心建築的實際面向,也從生活、人文、藝術美學的角度,來賦予建築新的意義。」
 
當大家都在關心這塊大地的時候,好的建商就會懂得如何「愛地球」,如果每一位建商都能注重環境永續, 「100個房地產開發商,加100個建築師,就足以減輕環境很大的負荷。」能夠在這樣的觀念下蓋出好宅,就要給他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