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鶚表示,景美第凡內建案是成功案例,也是推動都市更新的一注強心針。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趨勢報導
張金鶚表示,景美第凡內建案是成功案例,也是推動都市更新的一注強心針。
新聞摘要
  • 台北市一半以上的房子都是30年前蓋的,以現在的建築技術來看已經不合時宜
【MyGoNews方暮晨/綜合報導】居住正義是都市更新重要的一環。台北市的發展隨著1970年代經濟起飛開始,當時大量興建的4、5層樓公寓住宅,現在不僅屋齡老舊,且因當初較少考量規劃開放空間,且幾乎無配置電梯設施,再加上建築物加裝鐵窗、建物外牆斑駁,店家招牌也缺乏整體規劃與維護而顯得雜亂無章。
 
因此,「都市更新是台北市必走的路。」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說,台北市一半以上的房子都是30年前蓋的,以現在的建築技術來看已經不合時宜,但談到都更,應該以居住安全為核心來考量,鼓勵民眾將沒有防火構造的房子,或鄰棟間隔不足的老舊房子,改建成比較安全的新房子,以提高公共安全。
 
2013年7月,首件由台北市政府主導、於景美商圈第一個完工的公辦都更案―第凡內建案是成功案例,也是推動都市更新的一注強心針。原本2層樓的老舊透天厝,搖身一變成為全新17層樓高的電梯大樓,更新前原住戶只有10戶,更新後則增為118戶,北市府更可分回39戶及5間店面,將作為公營出租住宅和托育中心使用,增進公共利益。
 
公辦都更案實施者華非建設董事長徐錦鏘指出,公辦都更推行的過程一般會比民間更順利,因為原地主的普遍想法都是能夠分配的利益越多越好,而政府的介入更具公信力。徐錦鏘也說,這個案子的營造團隊是請來與高級住宅帝寶相同的營造團隊,完工前後差異大,住戶看到成果都很開心,而土地價值更從原來的一坪35萬元翻漲成70萬元!經過土地總登記程序後,10月初大部分應可交屋。
 
雖然順利完工,但這件公辦都更案費時約8年之久,點出了推動都市更新相當耗時的問題,由於都市更新推行過程中,經常面臨財產權的爭議,「最大問題是要怎麼讓居民相信利益分配是公平的?」張金鶚說,這需要不斷的溝通與協商,但之前因為缺乏公正的協商機制,經常面臨各說各話的情況,拖延了時間。
 
另外,除了金錢利益的談不攏,張金鶚指出,都市更新有時候帶來的問題是都更地的仕紳化與歷史脈絡和鄰里關係的消失,其中仕紳化指的是在都更完成後,原來的居民可能因負擔不起高額的管理費或是因為分回的坪數不夠購買都更後的大坪數房子,因此只好將分回的坪數賣出搬離,變成經濟能力較高者入住。
 
而若居民在意的並不是利益,又該如何與都市更新的政策並行?對此,張金鶚則談到了都市更新中的不完美主義,他並舉伊蒂絲˙梅斯菲爾德老太太的故事作為例子說明,這位住在美國西雅圖的老太太,遇到開發商計畫在她所居住的地段興建商業大樓,面對建商提出的高額搬遷賠償金,已居住超過40年的老太太對房子充滿感情,堅持不肯售出,最後開發商修改設計,建起了三面圍著她的小房子、一個凹字形的五層商業大樓,而老太太也因為被建商的誠意感動,死後將房子遺贈給建案工程總監。
 
這是都市更新歷程中的著名案例,也說明都市更新過程中不斷協商的重要性,藉由協商,可以知道權利人的真正想法,是認為利益分配不公平、財產價值被低估,或是有其他原因。
 
張金鶚指出,目前台北市都市更新最大的困難主要在於整合不易,相關權利人、開發商各角色彼此信任基礎薄弱,而在都市更新過程中,政府其實是擔負最終審議裁判的角色,中間過程如果有非政府組織能作為協商談判的平台,因為是公正的中間人,能夠增加彼此的信賴。因此,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於2012年10月成立「財團法人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協助權利關係人整合、組成更新會、進行權利價值初估試算及協助製作申請更新書件等專業技術服務,協助不知如何啟動更新的社區更新。